盈和動力 | 二十年品牌 - 提供:互聯網信息化建設、大數據內容安全新媒體云監測等解決方案

【黨建專欄】百年初心如磐 · 學習黨的歷史62.小崗村:一張“生死契約”點燃中國農村改革薪火

 二維碼 3
發表時間:2023-06-09 14:41

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。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,農業的發展狀況具有決定性意義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,我國農村存在經營管理過于集中和分配中的嚴重平均主義等弊端,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,農業發展和農民生活改善比較緩慢。1978年,全國還有2.5億人口沒有解決溫飽問題。


1978年夏秋之際,安徽省遭遇嚴重旱災,秋種遇到困難。省委決定把部分土地借給農民種糧種菜,所產糧菜不征購,不計口糧。這一措施很快調動起群眾的生產積極性,當年全省超額完成秋種計劃。從“借地”中得到啟發,安徽一些地方的基層干部和農民沖破舊體制的限制,開始包干到組、包產到戶。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村18戶農民,冒著風險,在包干合同書上按下了手印。小崗村創造的包干到戶,就是“保證國家的,留足集體的,剩下都是自己的”。這個辦法簡便易行,成效顯著,受到農民歡迎。四川、甘肅、云南、廣東等省份的一些地方也放寬政策,采取了類似做法。這些大膽嘗試,揭開了農村經濟改革的序幕。


對于包產到戶、包干到戶等農業生產責任制形式,黨內外一度出現了不同意見。不少人心存疑慮,擔心這樣會影響農村集體經濟,會偏離農村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。1980年5月,鄧小平在一次談話中肯定了農民的改革創舉。他說:“農村政策放寬以后,一些適宜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,效果很好,變化很快?!彼赋?,影響集體經濟的擔心是不必要的,這些地方只要生產發展了,農村的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發展了,低水平的集體化就會發展到高水平的集體化,集體經濟不鞏固的也會鞏固起來。9月,中共中央印發《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》,突破多年來把包產到戶等同于分田單干和資本主義的觀念,肯定了在生產隊領導下實行的包產到戶。1982年,黨中央發出“一號文件”,明確指出包括包產到戶、包干到戶在內的各種責任制,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。


在黨中央的支持下,以包產到戶、包干到戶為主要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迅速推廣。這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,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。許多地方一年即見成效,糧食產量明顯提高,幾年就變了個大樣。


隨著新的經營體制在廣大農村的推行,農民群眾有了更大的生產和經營自主權,可以利用剩余勞力和資金發展多種經營。各地農村很快涌現出一大批鄉鎮工業企業,也涌現出一大批生產和經營專業戶。這是我國農村向著專業化、商品化、社會化生產方向轉變的開始。


農村改革在推進過程中,有些集體經濟基礎比較扎實的地方,繼續實行集體統一經營,改革原來的平均主義分配辦法,逐漸向高水平的集體化前進。他們的做法也是符合中央“宜統則統、宜分則分”精神的。


農村改革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。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和成功不是偶然的,它是由我國基本國情和當時農村經濟發展困境決定的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農村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,創造了良好的政治環境,廣大農村基層干部和億萬農民為改變農村面貌和自身命運,勇敢沖破不利于生產力發展的舊體制,從而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改革大潮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,就這樣在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中,開始一步一步堅定前行。


來源:八桂先鋒網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。


掃一掃,觀看視頻
會員登錄
登錄
其他帳號登錄:
留言
回到頂部